查看原文
其他

太美的鲫鱼舍不得炖,于是有了金鱼

少侠小黄鸡 物种日历 2020-09-06

成语“涸辙之鲋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,故事里的鲋鱼,今人称为——鲫Carassius auratus

这是鲫鱼没放错,原因往下看就知道啦。图片:夜游神四号

鲫鲤难分?看胡子!


鲫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,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。野生鲫鱼体背部灰黑色,体侧银灰色或带黄绿色,腹部白色,鳞片较大,各鳍均为灰黑色。

鲫鱼证件照。原图:Bounthob Praxaysombath;标注:雪梨

因为和鲤鱼关系较近,习性、生境也十分接近,二者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趋同,但总体差异明显。首先是个头差距:鲫比鲤要小得多,通常不到三十厘米,而鲤鱼大者超过一米。其次是体型体色:鲫鱼更短圆,颜色也不如鲤鱼的金鳞赤尾来的华贵,而是更为素雅的银灰色。此外,鲫鱼的嘴也不像鲤鱼那般宽厚向下。

最重要的是,不论哪个品种的鲫鱼,都没有鲤鱼嘴边的那两对胡须,这也是区别鲤鱼和鲫鱼最直观且稳定的性状。掌握了鲫鱼无须,鲤鱼有须这个小细节,区分这两种鱼就易如反掌了。

无须的鲫鱼和长着小胡子的鲤鱼。左图:Frei / ARCO / naturepl.com;右图:Steve Packham / naturepl.com

因为游动能力不强,鲫和鲤都会倾向于集群栖息在食物丰富、水流平缓的浅水水域。作为底层杂食性鱼类,鲫鱼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。不同于爱在河底翻找软体动物和水生甲壳类的鲤鱼,鲫鱼的食谱里虽也包含了一部分底栖甲壳类和软体动物,但更多是一些包含丝状藻类在内的水生植物。为了滤食和消化水中的蓝藻和硅藻等藻类,鲫鱼的鳃耙和肠管也相对较长,这也使得它们更能适应食物来源缺乏、食物组成单一的静水及小水体环境。

小河沟中也有它们的身影。图片:Will Watson / Naturepl.com

自然状态下的鲫鱼分布在除青藏高原外的全国各水系的各种水体中,上至江河湖泊下至塘堰沟渠均有鲫鱼的身影,而国外则一直分布到欧洲。随着人工养殖,鲫鱼更是扩散到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,是当之无愧的广布种。

全世界鲫属鱼类共有四种,除分布在日本琵琶湖的白鲫C. cuvieri外,其他三种在中国均有分布——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(国外分布于欧洲)的黑鲫C. carassius,分布在黑龙江水系、额尔齐斯河水系的银鲫C. gibelio,以及鲫鱼本种。

<滑动看图>依次为白鲫、黑鲫、银鲫。图1:animal.memozee;图2:Viridiflavus / Wikipedia;图3:Michel Roggo / NPL

不怕缺氧的顽强鱼


鲫鱼能成为分布水体范围超过鲤鱼的广布种,自然也是身怀绝技。事实上,能成为广布种的鱼类多具两个特点:抗逆性强(对环境要求不高)和繁殖快(繁殖周期短,繁殖数量大)。

先说抗逆性,拿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,出去钓鱼带回来的鱼中,活到最后的往往都是鲫鱼,把它们放在水盆里还可以养很久。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,靠的就是鲫鱼的看家本领——极出色的耐低氧能力

路边随便就能买到的草金鱼其实也是鲫鱼。图片:Mr.ちゅらさん / Wikipedia

水体溶氧会随地理位置、季节、水体组成、水体环境、水流状态等变化,溶氧水平降低常导致鱼类摄食量减少、生长速度减慢、生殖力下降,甚至引起死亡。急性低氧是鱼类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短期胁迫,对其生存也会产生重要影响。鱼类在长期演化历程中主要发展出了三种策略适应长期低氧环境

第一种是改变呼吸器官结构发展鳃以外的器官辅助呼吸。如泥鳅,就发展了皮肤和肠来辅助呼吸,黄鳝则发展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,而之前介绍过的暹罗搏鱼还进化出了可以直接呼吸空气的迷鳃器官。(想了解迷鳃?文末有复习入口)

能用迷鳃直接呼吸空气的暹罗搏鱼。图片:Nokkaew Macro Photography / Flickr

第二种策略,是通过增加红细胞的数量、提高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,来适应低氧条件。

第三种策略是改变代谢途径和代谢方式。代谢率的抑制被认为是鲫鱼能在低氧条件下生存的关键。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,鲫鱼可利用储藏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进行无氧代谢,还能将这一步产生的乳酸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,直接通过鳃排出体外。

在鱼类养殖时,较高密度的养殖水体中常会出现短期急性缺氧的情况。此时,鱼类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——有的会试图利用“口”到水面直接进行呼吸,以尽可能获得空气中的氧(就是常见的鱼类“浮头”现象);有的则通过腮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以增加氧气的交换(鲫鱼就会扩大鳃丝表面积);有的则通过改变心肌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率、代谢速率及增加红血球的数量的方法来应对急性低氧。

浮头现象。图片:陈勇 / 楚天都市报

尽管这些急性应激反应可以暂时维持鱼类的正常生理活动,但往往也会引起鱼类脑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凋亡,进而导致鱼类瞬间大量死亡, 这就是在水产养殖上通常所称的“翻塘”现象。而鲫鱼兼备了应对短期急性缺氧和长期缺氧环境的手段,是非常成功的的低氧耐受性鱼类——所以才有“涸辙之鲋”嘛——高密度养殖时鲜少遇到这种问题。

要种群存活,就生生生生生


再就是繁殖方面的优势了。鲫鱼性成熟的时间短,从出生到能参与繁殖仅需一年时间。以青弋江河口的鲫鱼种群为例,据调查这个种群里达到初次性成熟的最小个体体长仅为7.79cm,体重仅为17.53g。当地捕捞压力较大,能够参与繁殖的亲鱼年龄组成降低,个体越来越小,但种群数量却并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

事实上采用类似策略的鱼类还有很多。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[jì]同样是一年即可性成熟,调查显示,产卵期的最小刀鲚体长仅为11.8cm,体重仅有5.7g,而随着捕捞压力增大环境破坏严重,刀鲚种群衰退严重,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刀鱼种群呈现严重小型化和低龄化趋势,但种群的繁殖潜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。

反观同为长江三鲜的鲥鱼,由于性成熟时间较晚,繁殖个体体型较大,在巨大的捕捞和环境压力下已经难觅踪影。

鲥鱼的活体已很难见到,图为中科院水生所的标本。图片:少侠小黄鸡

和象征多子多福的鲤鱼一样,鲫鱼产卵量大,又是分批产卵,后代成活率高。研究表明,一条两岁的鲫鱼,一年的产卵量可达4万枚。即使捕捞压力较大,如此庞大基数的鱼卵也足以应对。与其策略相近的刀鲚更是将繁殖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,一条五岁的刀鲚最高怀卵量可高达17万枚!这种广撒网的生育策略进一步保证了这些鱼类种群的延续。

鱼肉细嫩,滋味鲜美


在我国,鲫是家喻户晓的食用鱼,因其肉质细腻甘甜,不带有土腥味,大小适中,且便于养殖而广受欢迎,也有了一些如喜(细)头鱼、鲫瓜子这样有趣的俗名。

美味的干烧鲫鱼。图片:Pixabay

鲫鱼的烹饪方法更是五花八门:如鲫鱼汤——鲫鱼炖出的浓汤富含悬浮脂肪颗粒故而呈现出奶白色,在民间被认为有催奶功效;再如鲫鱼冻——将红烧后的鲫鱼置于低温使其中胶原蛋白凝固成胶冻状即可,味道鲜滑爽口。每年的3月和9月前后,也就是春末和秋末时节是鲫鱼的产卵季节,此时带着一肚子饱满鱼籽的母鱼最为肥美,更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。(鲫鱼汤到底有没有催奶功效?如果你关心这个问题,一定不要错过今天的第二篇文章)

香浓奶白的鲫鱼汤。图片:微体兔 / 豆果美食 

人们对鲫鱼品种的改良也从未停止,比如味道鲜美的彭泽鲫、淇河鲫,再比如生长快抗逆性强个体大的异育银鲫、高背鲫,甚至还有引进日本白鲫作为母本杂交出的湘云鲫等等,可谓是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

美丽的金鱼来源于它


金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,而它就起源于鲫鱼。自然界中的鲫鱼背部深灰色,腹部银白色,且具有淡黄光泽,但在发育过程中,个别鲫鱼的黑色素细胞消失,由橙黄色色素细胞和淡蓝色的反光组织替代,形成了所谓的红鲫鱼或金鲫鱼,这类鲫鱼在自然界中较为少见,但仍是能遇到的

其中较为出名的当数西吉彩鲫,由王春元先生于1981年在宁夏西吉县考察时发现,有红色、白色、蓝色和红白相间的彩色个体。现存资料中关于这种鲫鱼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晋朝,时称朱(赤)鲋。

红鲫鱼和金鲫鱼。图片:少侠小黄鸡

而对金鲫鱼的野外目击记载零星延续到了唐朝,由于佛教信仰盛行,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放生池,人们开始把捕获的金鲫鱼饲养于池中,故也称金鱼池,并从此开始了金鲫鱼的半家养时代

到了南宋时,金鱼已成了达官贵人们追捧的珍玩,他们在家中专门开辟鱼池饲养金鱼。伴随金鱼家养时代,还出现了饲养金鱼的技师,时称“鱼儿活”。也是从此时起,人们开始掌握繁殖和饲养金鱼的技术,并在金鲫鱼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白色和黑白花斑的金鱼品种。

黑色的金鱼个体。图片:Wil Meinderts / Buiten Beed 

明朝开始,人们开始用盆缸代替耗时耗工的鱼池,在这一时期里诞生了凸眼、短身、双尾、长鳍等多品种的金鱼。此时的金鱼已经和最开始的金鲫鱼有了很大的不同,开始接近现代金鱼的圆凸体态。

身形短圆。图片:Bruno Cavignaux / Biosphoto

近代的金鱼饲养者们除了选择变异个体外,还开始有意识地选种,开发出了狮头、珠鳞、水泡眼等十几种新的形态。

<滑动看图>依次为狮头、珠鳞、水泡眼个体。图1:Wil Meinderts / Buiten Beed ;图2: Yvette Tavernier / Biosphoto;图3:Bruno Cavignaux / Biosphoto

到了现代,人们开始掌握杂交育种的技术,在原有基本品种的基础上经杂交重组,形成了集多个性状于一身的新品种。如今,金鱼已有超过330个品种,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。

由于金鱼品种繁复,人们将它们划分为草族、文族和蛋族,族下再细分品系。草族成员体长而侧扁,形似野生鲫鱼,观赏鱼市场上常见的草金鱼便属此类;文族成员体凸圆,具背鳍蛋族成员体凸圆,背鳍完全消失

<滑动看图>依次为草族、文族、蛋族金鱼。图1:Konrad Wothe / MInden Picture;2:Bruno Cavignaux / Biosphoto;图3:Wil Meinderts / Buiten Beed

自晋朝发现金鲫鱼至今,金鱼的身影已经遍及全球。它们色彩斑斓,形态多样,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极其宝贵的贡献之一,是当之无愧的“东方圣鱼”。

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220篇文章,来自物种日历作者@少侠小黄鸡。

点击图片认识

更多观赏鱼



物种日历

微信号:GuokrPac

当岁月凝结成文明

当我遇见你

有话想说?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,来留言吧

日历娘今日头像

鲤科 鲤鱼


本文来自果壳网,欢迎转发,谢绝转载

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@guokr.com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